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,玩闹时难免出现磕磕碰碰,玩轮滑、骑单车、奔跑打闹、摔跤等都可能会造成骨折。孩子一旦骨折,就要立即送往医院。但在来医院之前的这段时间尤为关键,骨科医生提醒各位家长:孩子骨折后送到医院期间做的处理很重要,如果做了错误的处理,很可能导致骨折加重,影响后期愈合。
那么,家长在小朋友受伤后且未到医院正规处理前,应该学习哪些相应的护理常识,预防各种并发症,为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呢?
由于儿童骨折60%~70%为上肢骨折,多为腕、肘、肩关节等部位,其次是锁骨骨折和下肢胫腓骨、股骨骨折等。许多家长由于没有经验或一时救人心切,使用了一些错误的急救方法,比如:为减轻疼痛,习惯用手揉捏按摩受伤部位,或骨折后随意搬运、止血等不当处理,这样往往会造成比如骨折端刺破局部重要血管以及损伤神经等后果,一些重要部位如脊柱骨折,不当的急救操作可使脊髓受损,发生截瘫等严重后果。所以,在儿童发生意外损伤时,掌握正确的急救护理要领十分重要。
首先,家长要判断儿童是否骨折。骨折后一般表现为疼痛、压痛、活动痛,局部肿胀,瘀斑,功能障碍,畸形,反常活动(又称假关节活动),甚至可扪及骨擦音或骨擦感,严重者可发生休克。由于小儿不能明确提供病史,有时临床表现不明显而容易造成漏诊。故家长应密切观察受伤后小儿的身体状况,若发现小儿不愿活动且身体骨骼有压痛,需考虑骨折发生的可能。在判断不清的情况下,应按骨折来处理。
几招方式现场家长应急救治孩子一旦发生意外,一般应遵循以下处理原则:
1/ 局部伤口处理
立即封闭伤口止血,可根据现场情况用清洁、干净的布片、衣物覆盖伤口,再作进一步包扎。
2/ 患处包扎
开放性骨折要先将患处包扎好(可用清洁、干净的布片),再以夹板固定。无夹板可用木棍、树枝、书本卷成筒状、竹竿等代替。包扎时,要在夹板上垫以衣服等软物,防止皮肤受损。同时要注意把伤肢的上下两关节固定起来(先绑骨折上端,后绑下端)。如遇骨折端外露,注意不要将骨折端放回伤口内,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,应继续保持外露。
3/ 迅速转运
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往附近正规医院做进一步处理。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布带、绳索捆扎止血时,必须记录扎带的时间,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,以免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。每1小时需放松止血带至少5分钟。
>>>注意事项
受伤治疗的同时,家长还应注意受伤儿童的心理护理,因其年龄较小,心理活动易随着治疗情境迅速发生变化,往往会出现恐惧不安、依赖、激惹性增高、焦虑等情感障碍。因此在发生事故后,家属必须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,安抚患儿的情绪,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,使患儿心情放松,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。